
自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各行各业采取积极行动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其中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3,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70%以上,是推进“双碳”目标达成的重点领域。
2022年底,汇丰中国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简称SEE基金会)发起为期三年的“汇丰气候解决方案伙伴计划——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支持项目”,联合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与落基山研究所(RMI),陆续开发系列指导工具、推动相关政策标准制定与落地,进而推动突破性低碳技术发展应用,加强工业产业链与工业集群协同减排,助力加速中国高排放行业企业的低碳转型。
2025年10月28日,由汇丰中国、SEE基金会主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绿色产品评价中心协办的“推动构建协同减碳生态:产业链协同助力工业企业低碳转型”主题研讨会,在上海浦东成功召开。来自钢铁、水泥、汽车、地产、电子、金融及行业协会的近50位代表,共同发布并解读了过去三年“汇丰气候解决方案伙伴计划——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支持项目”的核心成果,为工业“双碳”进入深水区提供了一把“产业链协同”的金钥匙。

01 嘉宾致辞
主题研讨会在10月28日下午正式拉开帷幕。汇丰亚太及中东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公益事务总监张惠峰、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博士、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首席执行官王德全博士、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博士开幕致辞。
张惠峰以汇丰成立160年“桥接东西”的历史为引,阐明汇丰将“净零银行”愿景嵌入中国高排放行业价值链的公益逻辑:汇丰自2007年起就持续资助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并于2021年在全球范围内启动“气候解决方案伙伴计划”(Climate Solutions Partnership)五年旗舰项目。在该计划下,汇丰在中国捐赠超过1亿元人民币,借助支持研究,能力建设和试点等手段,共同助力政策、资本、技术形成共振,为低碳转型“双碳”目标的实现构建有利的环境。

张惠峰 汇丰亚太及中东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公益事务总监
杨彪博士以合作数据立论,累计带动400亿元绿色采购、碳减排超1300万吨——指出“双碳”已进入深水区,公益组织必须让“方法论”长出“订单”。他发布“碳中和转型加速器”下一阶段战略框架,包括持续深化“产业转型加速器”项目,聚焦关键行业,把方法论做深做实;全新构建“金融支持碳中和赋能项目”,弥补金融机构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缺口。未来将继续通过合作伙伴的力量,赋能企业,塑造行业标杆和规范,支持产业中小企业的减排行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减碳。

杨彪 SEE基金会秘书长
王德全博士以数字科技赋能科学碳管理为视角,回顾三年技术研发历程:通过对分散异构的碳数据进行标准化治理,嵌入气候风险量化与财务影响评估算法模型,最终打造 “碳管易” 科学碳管理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已为多家出海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碳管理解决方案,并斩获香港绿色金融大赛可持续供应链赛道唯一大奖。他强调,科学碳管理工具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碳排放和碳足迹的精准计量、可信流通,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减碳提供标准化、可追溯的可信数据支撑底座。

王德全 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首席执行官
李婷博士提到,站在《巴黎协定》十周年、中国“双碳”目标五周年的关键节点,也是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宣布的关键时刻,我们国家正在向更加清洁、安全、高效、低碳的能源体系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全面深刻的转型、跨越和蝶变。高排放工业的转型必须超越传统的单点减排模式,转向一场覆盖全产业链的系统化创新。在这一理念指引下,面向未来,RMI着力推动供给侧的技术革新、需求侧的采购牵引,以及政策与市场环境的赋能支持,并使这三个维度有机融合、形成合力。

李婷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02 主题分享
活动现场,多位专家分别就携手共进助力产业低碳转型加速、工业企业低碳转型支持工具介绍与企业实践观察、供给 - 需求侧协同加速高排放行业减排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SEE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项目总监卢之遥向大家全面分析了低碳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系统介绍了汇丰中国与SEE基金会在助力行业转型方面的四项主要工作手法:指南与工具开发、标准制定、培训赋能、及产业协同与资源对接。“中国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支持项目”在此基础上于2022年启动,在三年中完成“1套指南、2项团标、多个行业试点”等重要成果。

卢之遥 SEE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项目总监
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气候变化业务总监赵俊峰聚焦展示本项目的核心成果《工业企业气候信息披露指南 气候行动与披露内容建议》及两份指导手册《气候变化风险及机遇评估技术指导手册》、《减碳目标制定指导手册》,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气候要求,促进内部管理优化和完善信息披露。如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方面,将TCFD、ISSB以及港交所、CBAM等国际披露要求转译为财务可读的“存货减值”“救灾拨备”等量化指标,同时数字化解决方案是很重要的手段,手册配套的线上气候风险管理地图,嵌入IPCC权威数据源,输入经纬度就能查看和预测相关风险。未来还将系统性开展人才的培养,以及促进沟通效率的提升。

赵俊峰 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气候变化业务总监
落基山研究所重工业与循环经济部门主任李抒苡用“进度条”方式量化全球低碳工业生产部署与气候目标需求的差距:钢铁、水泥、铝等低碳项目仅完成约30%-50%,缺口即机遇。她基于“标准互认、成本破局”两大挑战,提出“统一低碳定义、认定低碳价值、共建协同生态“三大行动要点,以及“从供给和需求不同视角看待成本,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成本”等核心观点;分享“需求聚合”等多种创新生态合作模式,以及落基山研究所在推动钢铁-汽车、钢铁-房地产、铝-汽车、建材-建筑等多个上下游协同减碳的实践。

李抒苡 落基山研究所重工业与循环经济部门主任
03 圆桌对话
“从碳数据收集到减碳行动——产业链协同的机遇与难点”圆桌由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ESG和可持续供应链总监周丹平主持,正泰集团可持续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顾皓表示:“范围三排放占我们总排放约90%,谁掌握碳数据,谁就掌握下一笔订单”。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可男分享:“把范围三碳强度写进企业运营KPI,减排的同时挖出“明星环境绩效员工”,证明低碳等于高绩效”。上海碳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CTO陈颖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碳数据若不可靠,将无法有效开展目标设定和减碳的后续工作,而可靠的数据往往依托于及时专业的沟通和高效的数智化工具。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张萌分享:“建材行业正聚焦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标准认证方面,联合会发布‘六零’工厂团标2项,完成首批14家企业的30种产品碳足迹验证,为下游招标提供一码溯源的硬支撑。”

“从碳数据收集到减碳行动—产业链协同的机遇与难点”圆桌对话
“以需求撬动低碳供给——产业链协同减排的挑战与创新”圆桌由落基山研究所(RMI)建筑基建与供应链部门主任李威主持,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低碳首席研究员罗坤表示:“产业链协同降碳是未来钢铁业走入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降碳需要市场的可持续的支持,要在全产业链形成共识;二是产业链协同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联合发力,钢铁企业在用高质量稳定性产品帮助产业链降碳的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全产业链共同努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绿色产品评价中心评价部部长任孝旻分享:“目前对绿铝的市场认识正在逐步调高,但还有很大差异。长期来看,绿电铝、绿色低碳铝的环境溢价一定会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让绿色价值得到合理体现与回归。” 广东鸿劲新材集团代表周芯:“通过注重产品品质、绿色、节约成本和发掘品牌溢价的空间,可以在绿铝产品的买卖双方间建立减排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沃尔沃汽车亚太区可持续战略高级经理胡静文分享:“价值观驱动、对低碳技术的掌握能力、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分析以及获取消费者认同是沃尔沃持续推动供应链减排的核心经验。”太古地产中国内地设施统筹及可持续发展总经理许志忍分享:“太古地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平衡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公司2023年在香港发行了32亿人民币绿色点心债券并用于绿色建筑发展项目,采用低碳建材的长远环境效益及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成果正在转化为融资成本优势。”

“以需求撬动低碳供给—产业链协同减排的挑战与创新”圆桌对话
04 未来展望
汇丰(中国)气候事务总监袁圆总结三年项目成果:横跨产业链的气候公益项目宏观设计在标准制定、能力建设、资源对接侧发力,在政策、资本、市场同步共振中交出丰硕答卷,并邀请与会者把工具、标准与成功案例应用到各自推动低碳转型的领域,,共建协同减碳生态。
当共识已成、工具在手,下一步便是让“协同减碳”从论坛议程走进日常经营。本次研讨会虽已结束,但共同推动协同减碳的行动才刚刚开始。"独行快,众行远",产业链协同是开启工业深度减碳的"金钥匙"。期待今天播下的思想种子、能在未来实践中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