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详情

双碳焦点 | 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发布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

2024年08月12日

内容摘要


【政策动向】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发布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

3. 生态环境部和欧盟委员会:签署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4.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5. 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修订发布《生态环境监测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修订版)》等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

6.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7.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8. 浙江省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行业聚焦】

1. 报告发布 |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国际化前景展望——“一带一路”篇》

2. 报告发布 |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

3. 专家观点 | 中国钢铁业向电弧炉环保技术转型

4. 专家观点 | 退役电池放量拐点已至 远期空间超千亿

5. 企业行动 | 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出炉,三家中国企业进前五


【碳市场动态】

7月29日-8月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 506,394吨,总成交额46,175,159.00元;

8月5日-8月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 1,263,202吨,总成交额114,918,047.60元。


全文共6196字,阅读时间19分钟


一、政策动向


01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了关于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旨在支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通知中规定,2024年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为约束性指标,将用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考核评估;而2025年的权重则为预期性指标,用于指导各省进行项目储备。此外,通知还首次设定了电解铝行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推动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各省的消纳责任权重将按实际消纳的物理量核算,而电解铝行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则以绿证核算。电网企业需与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有效并网消纳和市场交易。国家能源局的各派出机构将对监管区域内的消纳责任权重和电解铝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完成情况进行监管。此举是为了确保能源转型的有效推进,并通过具体责任权重和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的详细列示,强调了各方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和绿色电力消费中的责任。


02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发布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


2024年8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的行动方案(2024—2025年)。本行动方案旨在充分发挥计量和标准的作用,有效支撑中国的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方案中提出,到2024年将发布70项国家标准,覆盖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等多个方面,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2025年,计划形成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并推动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行动方案还强调了碳减排技术标准的研制,如氢冶金和光伏利用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并加快构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同时,方案提出了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修订升级多个行业的能效标准,扩大高效能产品的市场覆盖范围。在循环利用方面,加快研制退役光伏设备、风电设备的回收利用标准,促进新能源产品设备的绿色设计。


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也是方案的重点之一,将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此外,还将加强碳排放在线监测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以及基于激光雷达的碳排放监测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低碳技术研究的计量支撑能力。


国际合作方面,方案提出持续推进气候变化计量和标准领域的国际合作,增强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参与和贡献。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方案将有助于实现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促进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企业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的应用。


03

生态环境部和欧盟委员会:签署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与欧盟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基于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和双边合作项目,旨在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温室气体的成本效益减排,并全面实施《巴黎协定》。双方认识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工具,也是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关键。


此外,该备忘录强调了自2018年以来中欧双方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话方面取得的成果,并提出未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合作:实施成本效益的碳排放权交易、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合作、以及推广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的作用。备忘录还计划通过年度政策对话机制、联合研讨会、专题会议等形式,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的能力建设和技术合作。


这份备忘录标志着中欧在全球碳市场机制发展方面的进一步合作,旨在通过共同努力促进中欧双方的互利共赢,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04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2024年7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发布了《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旨在推进电解铝行业的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电解铝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因此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行业能效和减少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电解铝行业的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将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的产能将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此外,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将达到25%以上,再生铝产量预计将达到1150万吨。通过这些措施,预计在2024年至2025年间,电解铝行业将形成约250万吨的节能量和减排约650万吨二氧化碳。


行动计划还部署了五方面的重点任务:优化产业布局和产能调控、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实施非化石能源替代、推动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以及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特别是在技术方面,鼓励采用低摩擦轴承、高效电机等优化电解槽结构,加强能量流优化及余热回收,并支持企业在电解铝生产线上实施智能化改造,以提高效率和降低能耗。通过这些集成措施,电解铝行业的环境足迹将显著减少,同时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05

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修订发布《生态环境监测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修订版)》等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


2024年7月24日,生态环境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修订并发布了《生态环境监测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修订版)》以及其他三个环保设施开放工作指南,以推动全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这一行动旨在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落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相关国策。


这些《工作指南》围绕环保设施开放的目标要求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涵盖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开放内容、开放条件、开放形式、开放时间、开放程序和保障措施八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和丰富了开放工作的内容。这些指南不仅提高了开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还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确保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和参与环保设施的运营监督。


06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2024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旨在从能耗双控全面转型为碳排放双控,支撑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此方案布局从地方到国家层面的碳排放管控,涵盖地方碳考核、行业和企业碳管理,以及产品碳足迹评估。


到2025年,方案目标包括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行业和产品碳排放标准,以及建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进一步措施包括完善碳排放相关规划制度,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体系,以及探索行业碳排放预警机制。


该工作方案强调必须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以确保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此外,方案还提出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以推动更广泛的环境和气候责任。


07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4年8月1日发布了《印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这一指南旨在引导印染行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涵盖了从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到污染物和碳排放的减少等方面。此次更新中,指南对技术进行了刷新,新增了17项技术,删除了6项,总计包含47项绿色低碳技术。其中特别强调了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协同减少的技术,并介绍了一些行业前沿的科技技术,如在关键领域的攻关和应用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公众和相关方被邀请在2024年8月14日前提交意见和建议,以完善并推动这些技术在印染行业的应用,助力于行业的质量提升和绿色升级。


08

浙江省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2024年7月29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根据《浙江省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工作方案》(浙发改环资〔2024〕103号)的要求,正式上线了“浙江省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以加速提升本省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引导绿色消费,并支持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该平台依托统一的方法论、规范的工序模板和一致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一个集成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企业轻松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


平台允许用户以可视化的方式构建产品碳足迹核算模型,从而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保证计算结果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此外,平台也致力于高质量地积累本地化的碳足迹数据,并建立一个可靠的本地化产品碳足迹数据库,为产品碳足迹评价和认证提供数据支持。


二、行业聚焦


01

报告发布 |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国际化前景展望——“一带一路”篇》


2024年7月22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于7月22日在武汉召开“自愿减排国际合作的风险防控与监管路径研讨会”,期间发布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国际化前景展望——“一带一路”篇》报告。该报告在美国环保协会(EDF)的支持下制定,聚焦于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愿减排国际合作,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和执行路径,以支持全球气候治理及构建绿色“一带一路”。


报告提出三大核心要点:


国际合作的路径:报告建议,基于《巴黎协定》第6条,通过自愿合作形式增进技术和资金的双向流通,优化碳减排量。例如,瑞士和瑞典已经启动了基于第6条的碳减排项目试点。


减排量的消纳及供给潜力:报告分析了全球自愿减排市场的潜在需求,包括通过强制碳市场的抵消机制和行业减排机制(如CORSIA)来满足减排需求。此外,还探讨了国内外渠道的减排量供应潜力,突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工业项目和碳汇项目作为重要减排源。


碳市场建设的思考:面对“一带一路”自愿减排合作的挑战,报告提出了几点建议,如优化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以支持碳市场的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02

报告发布 |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


2023年7月25日,中国氢能联盟在2024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决赛暨氢能专精特新产业大会上,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发布了《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该报告由国家能源局科技司与北京国氢中联氢能科技研究院及行业专家共同编制,详细阐述了2023年全球及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2024年的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持续推动创新,加快氢能创新体系的构建,并完善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显著。全球范围内,氢能产业战略更新频繁,氢能产量继续增长,国际贸易加速,国际氢能价格下降,多元化应用场景试点得到加速推广,关键设备技术快速迭代。


在中国,氢能政策持续出台,供需规模稳定,国际合作模式不断探索,清洁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应用不断创新,自主研发水平显著提升。


展望2024年,报告强调中国氢能产业需要强化政策引领,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关键技术水平,推广示范项目,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并强化合作交流,提升产业链的整体质量,为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支持,发挥氢能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03

专家观点 | 钢铁业向电弧炉环保技术转型


全球钢铁制造业正在显著减少对煤炭的依赖,转而使用电弧炉(EAF)作为主要的钢铁生产方式。根据全球效率情报咨询公司的数据,钢铁和铁业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7%,二氧化碳排放的11%。随着对去碳化能源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加,钢铁生产预计将继续增长。


根据全球能源监察组织(GEM)的年度报告“金属加速”,2024年迄今为止宣布的新钢铁生产能力中,有93%承诺使用低排放的电弧炉。报告还显示,目前全球在开发中的钢铁生产能力中,49%使用电弧炉,这一比例从2023年的43%和2022年的33%持续上升。


然而,尽管报告显示向低排放技术的积极转变,新宣布的项目并未导致电弧炉生产方式的建设超过基于煤炭的生产方法。基于煤的高炉-氧气炉(BF-BOFs)仍然是在建项目中的主流,这表明需要持续施压以确保在项目完成时能看到真正的进展。


04

专家观点 | 退役电池放量拐点已至 远期空间超千亿


根据中信证券最新的研报,电池回收行业正在经历一系列积极变化,预计将为行业带来持续的优化和新的发展机遇。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的周期性,预计在2024-2025年将有大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形成百万辆的退役规模,并在2027年前后达到高潮。


政策的支持也将加速这一过程,特别是随着《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及《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的发布。中信证券预测,到2030年全球退役电池量将近831Wh,回收市场空间将达到1895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3%。


价格方面,由于锂价的稳定和创新合作模式的出现,电池回收企业的利润空间预计将得到保障。技术进步,尤其是锂电回收工艺的不断优化和锂回收率的提升,也将为行业带来更多成长机遇。


05

企业行动 | 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出炉,三家中国企业进前五


新能源研究机构 InfoLink Consulting 在 2024 年 8 月 6 日发布的报告中显示,2024 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到 114.5 GWh,同比增长 33.6%。大型储能(含工商业用途)占据了 101.9 GWh,小型储能(含通讯用途)为 12.6 GWh。该报告还指出,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约为 90 GWh。


在交流侧储能系统集成商中,Tesla、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Fluence 以及远景储能为出货量前五名,总计出货超过 30 GWh。特别是在这五家顶尖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三席,分别是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和远景储能。这三家中国企业不仅服务国内市场,还在国际市场上展示了较强的竞争力。


三、碳市场动态



7月29日-8月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06,394吨,总成交额46,175,159.00元,挂牌协议交易最高价92.33元/吨,最低价89.80元/吨,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394,000吨,成交额36,026,900.00元。


8月5日-8月9日,全国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263,202吨,总成交额114,918,047.60元,挂牌协议交易最高价最高价92.17元/吨,最低价89.83元/吨,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945,000吨,成交额85,824,400.00元。


  • 深圳
  • 北京
  • 上海
  • 香港
  • 工作地址: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4028号荣超经贸中心812室

    联系邮箱:info@governance-solutions.com

  • 工作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12号中国惠普大厦1101-3室

    联系邮箱:info@governance-solutions.com

  • 工作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500号华润时代广场12楼

    联系邮箱:info@governance-solutions.com

  • 工作地址:香港中环渣打道3A香港会所大厦16楼

    联系邮箱:info@governance-solutions.com

© 2021-2024 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204380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38号

  联系电话:+86 755 8388 1959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