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政策动向】
1.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规范中央国家机关节能降碳项目管理工作
2.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工作的通知》
3.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结果
4.工信部:公开征求对《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5.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6.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
7.生态环境部:中国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8.沈阳: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沈阳)实施方案
【行业聚焦】
1.行业动态|澳门成立中国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及澳门碳中和研究院
2.行业动态|欧盟对华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5.3%关税
3.行业动态|甘肃首个CCER林业碳汇项目将减排近560万吨二氧化碳
4.报告发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
5.报告发布|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3年度《温室气体公报》
6.会议召开|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家科学院联合举办第二届“科学与未来”双边研讨会,发表《柏林宣言》
7.会议召开|中美气候行动工作组甲烷小组会议召开
【碳市场动态】
10月28日-11月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4,848,858吨,总成交额461,752,548.67元
11月4日-11月8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61,236,827吨,总成交额5,679,375,356.71元
全文共5785字,阅读时间18分钟
一、政策动向
01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规范中央国家机关节能降碳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节能降碳项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达到公开招标条件的,严格履行公开招标程序,涉密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通知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1.明确项目范围:根据《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确定项目范围,实施单位包括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各部门等及其所属单位(不含自收自支单位);2.划分管理职责: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核下达投资计划等;国管局负责各部门本级项目审批等工作,各部门承担本级及所属单位项目相应管理责任;3.规范工作程序:包括项目征集、审批、投资申报和下达、实施、竣工结决算等流程,明确各环节具体要求和审批主体;4.强化监督管理:涵盖报送信息、规范招标、概算管理等十个方面,确保项目规范实施、资金合理使用和达到节能降碳效益。
02
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工作的通知》
10月28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工作的通知》指出,机要通信用车、相对固定路线执法执勤用车以及使用场景单一、主要在城区行驶的业务用车等,原则上应当配备新能源汽车;用于环卫清洁、技术勘察、检验检测等用途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新能源汽车能够满足需要的,应当优先配备新能源汽车。按照《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加快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辆淘汰报废,更新车辆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
03
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结果
11月5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结果》。其中提到:截至2023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5.16亿千瓦,同比增长约25%,占全部电力装机的52%。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6.09亿千瓦。
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05亿千瓦,其中并网太阳能发电新增21602万千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95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1.8%;其中光伏发电量5833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6.3%。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实际完成32.0%,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98.0%,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
04
工信部:公开征求《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11月1日,工信部就《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11月14日,这是继8月23日暂停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办法以来高层又一次发布的针对钢铁行业的政策性文件。
文件中提到,要做到引领型规范企业,要满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安全化五项一级指标,其中,绿色化方面要求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应用先进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建设应用工业绿色微电网,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争创环保绩效 A 级、能效“标杆水平”;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鼓励企业关停退出烧结机、焦炉、高炉等传统设备,转型发展低碳炼铁、电炉炼钢;鼓励开展产品碳足迹(CFP)、环境产品声明(EPD)、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工作。
05
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11月6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关于发展目标,《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产业主体集中、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著增强,标准体系、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更加健全。
在实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攻关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在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引导优化供需关系,加强资源保障利用,培育产业优质企业;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06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向国内外介绍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效,生态环境部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并在11月6日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
《年度报告》全面介绍了202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成效,梳理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新要求,展示了中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以及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进展,并阐述了中方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的基本立场和主张。
07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提到,2023年,我国持续推动碳强度下降工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了17.9%;森林蓄积量达到了194.93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亿立方米,已经实现2030年目标。截至2024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基于国情,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按照《巴黎协定》及去年通过的“阿联酋共识”,在2025年适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通报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
08
10月31日,辽宁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沈阳)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构建清洁低碳高效供暖体系。因地制宜优化城区、乡镇、农村供热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余热供暖。探索建立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供热模式。推动城市集中供热低碳化建设。扩大热电联产和清洁能源集中供热面积。重点推进热电联产提效改造工程,建设超低排放标准的大型热源、生物质和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支持安全高效、先进可靠的清洁取暖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改造。实施供热管网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城镇智慧供热系统建设,每年改造供热管网长度50公里以上。
二、行业聚焦
01
行业动态|澳门成立中国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及澳门碳中和研究院
10月30日,中国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简称“澳碳所”)暨澳门碳中和研究院(简称“碳研院”)开业典礼在中国澳门举行。成立当日,澳碳所挂牌和交易了来自全球5个国家、共计87万多吨的碳信用产品,涉及风电、林业、节能炉灶、净水、秸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7个领域。其中,有3个项目符合澳碳所SCM标准碳信用市场现货精选原则。
澳碳所由投资机构云锋基金牵头成立,是中国目前唯一由社会资本牵头设立于境外且独立专业的碳交易所、唯一提供覆盖全球的高质量标准化碳信用合约的交易所以及唯一专注碳和绿色能源等各类绿色资产跨境交易解决方案的交易所。
02
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方案(终版)文件,宣布在原有10%税率的基础上,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17%-35.3%的反补贴税,为期五年。
其中,对参与抽样的三家企业——比亚迪、吉利和上汽集团,欧盟加征的税率分别是17%、18.8%和35.3%。其他合作公司为20.7%,其他非合作公司则为35.3%。只有特斯拉独享7.8%的优惠税率。这一比例与今年9月外媒曝出的数据一致。再加上10%的基础关税,中国产电动汽车出口欧盟,最高需要缴纳45.3%的关税。
10月30日,商务部官网发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公布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答记者问,其中指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合规之处,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的保护主义做法。中方对裁决结果不认同、不接受,已就此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诉讼。中方将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03
行业动态|甘肃首个CCER林业碳汇项目将减排近560万吨二氧化碳
甘肃省首个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林业碳汇项目——《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子午岭林区造林碳汇项目》日前开始公示,该项目预计在40年时间内,温室气体年均减排量约为13.94万吨二氧化碳,累计将减排近560万吨二氧化碳。
该项目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子午岭林区,由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作为项目业主对所辖华池、合水、宁县、正宁4个分局的26个国有林场,自2012年至2022年完成的约49.7万亩生态公益林造林进行林业碳汇开发,项目计入期为2020年9月23日至2060年9月22日。
0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最新发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各国必须在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共同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减少42%,到2035年减少57%,并迅速采取行动来支持这一目标,否则《巴黎协定》的1.5°C目标将在几年内化为泡影。
报告也探讨了如何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达成这一目标的路径是:到2030年,排放量必须在2019年的基础上下降28%,到2035年(也就是纳入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新里程碑年份),排放量必须在2019年的基础上下降37%。
报告显示,2030年的技术减排潜力高达3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2023年排放量的52%,而2035年的减排潜力则为410亿吨。因而,在这两年内,我们可以通过每吨二氧化碳当量200美元以下的成本弥合实现1.5°C目标的排放差距。
05
世界气象组织10月28日发布年度《温室气体公报》,称2023年温室气体浓度创下新纪录,地球在未来多年内都将面临气温上升。
公报指出,二氧化碳当前在大气中积累的速度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快,过去20年里二氧化碳浓度上升11.4%。相比2022年,2023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3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已连续12年年度增长量超过2ppm。
公报分析,由于大规模植被火灾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森林吸碳能力可能下降,加上人类活动和工业活动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推动了2023年温室气体浓度上升。
06
会议召开|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家科学院联合举办第二届“科学与未来”双边研讨会,发表《柏林宣言》
10月29日至30日,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家科学院在柏林共同举办第二届“科学与未来”双边研讨会。会议以碳中和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汇聚两国在该领域上百名顶尖科学家和活跃的青年科学家,共同探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院士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杰明·李斯特教授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
碳排放在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遵守《巴黎气候协定》,中德两国都制定了大幅减少碳排放的目标。科学家呼吁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以减少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与德国国家科学院院长杰拉尔德·豪格共同签署并发布了《柏林宣言:通往碳中和之路》。
07
10月31日,中美气候行动工作组甲烷小组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美国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珍·尼希达、美国总统气候问题副特使里克·杜克出席会议。
会议回顾了本年度双方的工作,对顺利开展的三次中美甲烷小组研讨会等各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中方指出,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来,中国积极开展甲烷控排工作,持续推进落实各项重点任务。中方期待同美方保持沟通,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探索甲烷排放控制的新路径、新方法,携手推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美方表示,中美甲烷小组对双方加强甲烷控排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愿与中方继续在重点领域的甲烷控排进行对话合作,开展更多线下活动,并希美国环保署与生态环境部继续在生态环境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双方还探讨了下一步合作领域及模式。
三、碳市场动态
10月28日-11月1日,全国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4,848,858吨,总成交额461,752,548.67元,最高价104.46元/吨,最低价100.91元/吨,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3,962,932吨,成交额369,736,001.04元。
11月4日-11月8日,全国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61,236,827吨,成交额5,679,375,356.71元,最高价105.76元/吨,最低价104.04元/吨,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6,666,650吨,成交额676,840,439.9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