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监管聚焦】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2. 中国气象局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3. 中国香港:发布可持续披露路线图
4. 广东省:印发《美丽广东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5. 欧盟委员会:承诺投入46亿欧元以支持清洁技术项目发展
6. 瑞士:推动《气候信息披露条例》修订工作
【市场动态】
1. 大会开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开幕
2. 报告发布|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报告(2024)》
3. 报告发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中国绿色物流发展报告(2023-2024)》
【风险速递】
环境|大西洋;永裕股份
社会|华联世纪;中环洁
治理|未来3;中草香料;智云股份;ST西发;同德化工;天瑞仪器;易连3;ST凯文;R通达1;仁智股份;巴安3;创新医疗
全文共 7387字,阅读时间约 20分钟
一、监管聚焦
0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了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对降低气候变化和次生灾害影响的重要性。
《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意见》明确多项重点任务,包括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发展智慧住区、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开展数字家庭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等。这些措施将助力构建更加安全、智能、高效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02
中国气象局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12月5日,中国气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金融与气象协同发展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至关重要。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加剧了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因此,气象数据与金融服务的融合,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未来几年内,金融气象将加强协同发展,推进数据、产品、技术及人才资源的双向聚合,构建多层次协作机制。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丰富金融气象指数产品,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服务模式。到2030年,将实现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协作效率和保障能力。
今年9月,中国气象局发布了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作为客观“标尺”衡量农业、能源、交通等经济实体面临的气象风险,对证券期货、投融资、保险等金融领域运行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和预警作用。中国气象局表示,将积极研发气象相关的绿色金融工具,拓展应用场景,迸发乘数效应和倍增效果。
03
12月10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可持续披露路线图,阐明香港要求公众责任实体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ISSB准则)的方针,并就大型公众责任实体最晚于2028年全面采用ISSB准则提供清晰的路径。
路线图的重点如下:
(一)香港会计师公会正以全面衔接ISSB准则为基础,制订香港准则,预计于今年底前发布香港准则的最终文本,并于明年8月1日起生效。
(二)由2025年1月1日起,所有主板发行人均须以“不遵守就解释”为基础,披露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的新气候规定所要求的相关信息。由2026年1月1日起,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成分股的发行人(大型股发行人)必须按新气候规定作强制披露。港交所将于2027年就强制要求上市公众责任实体按香港准则作可持续汇报咨询市场意见,并预期于2028年1月1日起以按相对称的方式实施。
(三)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将要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即非上市公众责任实体)最晚于2028年应用香港准则。
此外,路线图提出发展可持续核证制度、提升数据与科技应用、加强技能培训等配套措施,打造支持可持续披露的生态圈。
04
广东省:印发《美丽广东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12月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美丽广东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该纲要提出,要高质量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深化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强化实体经济地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纲要》明确要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的盲目发展,特别是在钢铁、石化、化工、纺织等行业推进绿色改造,采用差异化管理政策,提高能效和环保绩效。纲要还强调,推动绿色制造全产业链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包括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的建设,形成现代化绿色制造体系。到202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到2035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05
12月3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就承诺投入46亿欧元以支持清洁技术项目发展的新提案征集意见,提案提出欧盟将对电动汽车电池、氢能及其他清洁技术领域的项目进行招标,并承诺提供总计46亿欧元的补贴。
46亿欧元的补贴中,预计24亿欧元用于补贴制造可再生能源、储能、热泵和制氢部件的项目;12亿欧元由欧洲氢能银行提供,补贴可再生氢(绿氢)的生产,重点支持高效电解水制氢技术及其在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10亿欧元继续用于投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制造项目。
欧盟强调希望以此提案来优化欧洲电池价值链,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06
12月6日,瑞士政府宣布就《气候信息披露条例》修订提案征集意见,提案要求企业提供与瑞士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一致的计划,并基于国际标准(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准则或欧洲可持续报告准则(ESRS))披露气候相关信息,计划于2026年初生效。
该提案提出修订瑞士现行的《气候信息披露条例》,该条例原规定大型公司自2025年开始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气候相关风险及目标等内容。而新提案进一步扩展了强制披露要求的覆盖范围,如公司员工达到250人,或总资产达到2,500万瑞士法郎及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瑞士法郎,须进行强制披露。提案还提出公司需提交“净零路线图”,以匹配瑞士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二、市场动态
01
大会开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开幕
12月2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隆重开幕。此次大会的主题为“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重点讨论土地恢复、干旱韧性、可持续发展议程等议题。大会吸引了全球各国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企业家及专家学者的参与,就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本次大会审议了《公约2018—2030战略框架》落实进展与《公约》秘书处核心预算,聚焦应对干旱和沙尘暴、土地权属、草原和牧场管理等议题,促成通过研究2030年后土地退化恢复全球目标、将受影响国家范围拓展到所有缔约方、推动干旱议题取得实质性突破等30多项决议。中国在此次大会中首次全面展示了在荒漠化防治和“三北”防沙工程中的成就,并通过“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与中亚、非洲等国家分享防沙治沙的技术与经验。
通过联合国公约的框架,全球各国将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和土地修复进程。
02
报告发布|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报告(2024)》
11月30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报告(2024)》。报告详细阐述了双化协同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强调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产业体系的升级和创新至关重要。
报告指出,自2021年以来,各地加速推动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转型,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工厂等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不仅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边界,还催生了新能源汽车等与数字技术紧密融合的创新产业。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绿色化转型不仅仅依赖于环保技术的创新,更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的赋能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与环境保护水平。
03
报告发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中国绿色物流发展报告(2023-2024)》
12月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绿色物流发展报告(2023-2024)》。根据报告,过去几年我国在绿色物流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系列绿色物流评价标准不断出台,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在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方面实现了显著优化,尤其是在运输环节,2022年运输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比,较2021年下降0.92个百分点。此外,为推动物流行业的低碳转型,一系列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相继出台,进一步完善了绿色产品标准体系。
此外,报告指出,多式联运被视为提升物流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方式。未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物流行业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将协同推进,不仅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还将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率和可持续性。
三、风险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