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政策动向】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
2.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
3.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
4.广东省:印发《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5.江苏省:印发《全省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实施意见》
6.北京市:印发《北京市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7.天津市:公布《2024年度“零碳”工厂试点培育名单》
【行业聚焦】
1.会议召开 |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2.会议召开 |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3.会议召开 | 2024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大会顺利举办
4.会议召开 | 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8)国家标准审查会顺利召开
5.行业动态 | 全国首家氢能交易平台上线
6.行业动态 | 中车零碳产业园成功落成
7.行业动态 | 黑龙江首笔“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落地
8.专家观点 | 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国际碳市场三大趋势凸显,需要科学认识与应对
【碳市场动态】
12月23日-12月2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890,820吨,总成交额565,830,361.79元
12月30日-1月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735,182吨,成交额71,639,921.28元
全文共6312字,阅读时间19分钟
一、政策动向
0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
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是有效衔接供需、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基础。为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推动交通运输绿色智慧转型升级。按规定开展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保障规划实施与生态保护要求相一致,强化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共享。完善交通运输装备能源清洁替代政策,推动中重型卡车、船舶等运输工具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加快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深入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发展。持续实施自动驾驶、智能航运等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
02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
12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工业绿色微电网、船舶、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形成一批氢能交通、发电、储能商业化应用模式。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初步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03
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
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了10项重点任务和措施。一是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要求各地加强耕地管理,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二是促进农业用水节约高效,深入推进农业节水增产增效,推进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三是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进化肥控量增效、农药减施增效、地膜科学使用、饲料兽药使用减量增效。四是加强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推进源头减量,推动就地就近科学还田。五是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秸秆还田、秸秆离田,提升管理水平。六是加快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就地消纳、多元处置,完善运行机制。七是推进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推动长江流域农业生态修复,加强黄河流域农业生态保护。八是提升农业生态价值,推动农业节能降碳,稳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替代,严控外来物种入侵风险。九是推行绿色循环,推进绿色循环技术采用、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生活有机联结循环。十是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促进加工减损增值、流通降本增效、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04
12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旨在贯彻落实国家节能降碳政策,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确保完成“十四五”期间的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该方案涵盖了钢铁行业、石化化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从总体要求到具体行动,全方位推进节能降碳工作。
《方案》提出,要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快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研究,尽快建立与节能降碳目标管理相适应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高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夯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原料用能等统计核算基础。积极开展以电力、碳市场数据为基础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监测分析。建立省市两级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根据国家部署开展碳排放预算试编制工作,指导和支持深圳市等有条件地区先行探索开展碳排放预算管理工作。
05
12月19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全省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旨在加快江苏省重点行业产品碳标识认证进程,促进相关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意见》指出,要建立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标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体系,加快形成一批效益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品碳标识认证试点及应用典型案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服务水平的碳标识认证专业机构,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理念的碳标识认证专家队伍,推动形成产品碳标识认证长效工作机制。
到2025年,全省制定实施3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认证规则,完成150个以上碳标识认证应用,对先行试点的碳标识认证项目进行总结,形成工作指引并积极推广,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到2030年,强化试点项目的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推动产品碳标识认证覆盖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产品,制定实施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认证规则,完成500个以上碳标识认证应用,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基本建成。
06
北京市:印发《北京市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12月30日,北京市财政局印发《北京市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制定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等措施,重点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支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完善绿色低碳交易市场体系。
《意见》指出,到2025年,财政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初步建立,有力支持各区、各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2030年前,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推动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2060年前,财政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成熟健全,有力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07
为贯彻落实国家及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推动工业领域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发挥绿色低碳标杆的引领带动作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经组织申报、现场走访、专家评审、名单公示,确定2024年度天津市“零碳”工厂试点培育对象名单,并予以公布。各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应积极推动“零碳”工厂试点培育工作,确保试点建设取得实效。
一、有关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需加强对“零碳”工厂试点培育对象的工作指导,跟踪试点建设的进展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支持试点建设。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行业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二、培育对象需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零碳”工厂试点方案》的相关内容,并按照方案确定的试点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工作责任。需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持续提升绿色低碳能源的使用比率,确保试点建设取得实效,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零碳”工厂试点培育期原则上为一年,培育期满后,将由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专家对照《“零碳”工厂试点方案》内容,对试点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验收。
二、行业聚焦
01
会议召开 |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12月23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2024年财政工作,研究布置2025年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要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02
12月26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总结2024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5年任务。
会议强调,2025年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新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加大工业节能降碳攻坚力度,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03
12月27日,2024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大会以“绿色低碳赋能中国制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邀请国内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相关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工业绿色发展领域专家、主流媒体等代表约200人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二级巡视员慕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副主任朱刚出席大会并致辞。
慕颖表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总体要求,通过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起点发展,完善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朱刚表示,我国正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全方位转型,擦亮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
04
会议召开 | 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8)国家标准审查会顺利召开
12月18日,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8)在北京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召开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48部分:城镇燃气供应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49部分:废弃物填埋处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4部分:铝冶炼企业》三项国家标准审查会。
本次审查的三项国家标准是我国城镇燃气供应、废弃物填埋处理、铝冶炼企业温室气体管理标准体系中的重要标准。标准的制定对于完善我国温室气体管理标准体系、促进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水平、实现碳减排目标、参与碳排放交易、建设低碳型企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05
12月16日,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氢能交易平台近日上线,成为全国首家氢能交易平台。此举标志着我国氢能产业逐步迈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迎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氢能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具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是实现能源转型、达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此次发布的首家氢能交易平台,将服务全国氢能市场交易,围绕制氢企业、物流企业、贸易商、加氢站、工业客户等用户,建立服务于买卖双方的交易平台,支持价格资讯发布、线上挂牌与交易、线上签约与支付结算等功能,提供全流程数字跟踪服务,打造产业链线上业务闭环,促进产融结合,并适时推动清洁氢能减排量纳入自愿减排市场,加快氢能碳减排市场化交易机制建设。
06
12月26日,中车零碳产业园在湖南株洲落成,将具备每年超200万台套电驱系统及相关零部件制造能力。中车零碳产业园项目位于株洲市清水塘片区,总投资50亿元,总用地约900亩,其中一期投资11.08亿元,用地245亩,将布局储能、新能源电驱系统、新型工业变流器、电磁和机电制造等产业,新建联合生产厂房、仓储物流、动力厂房等建筑约40000平方米,配套建设公用厂务动力系统等设施。该园区工厂综合自动化率达90%以上,通过余热回收,“光-储-充”等多维融合的少碳技术,实现单品生产能耗下降12%,清洁能源占比超50%以上,有望成为全国领先的绿色工厂。
07
12月30日,哈尔滨银行绥化分行成功落地黑龙江省首笔“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为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提供1000万元的信贷支持,并将贷款利率优惠与企业重点产品“玉米淀粉”的碳足迹挂钩。
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是一种将授信条件与企业主要产品在生产周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挂钩的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其核心机制是将贷款利率与借款方的碳足迹挂钩,如果企业在贷款存续期内能有效降低产品碳足迹,达成双方预设的目标值水平,银行将降低贷款利率,从而可以发掘企业生产端的节能减排潜力,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引导企业开拓低碳产品市场。
08
专家观点 | 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国际碳市场三大趋势凸显,需要科学认识与应对
12月15日,“《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在北京通州区举行。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表示,国际社会正有序推进统一碳定价体系的构建,这一趋势无疑已成大势所趋,我们应以科学态度加以认识和应对。
梅德文认为,目前国际碳市场发展有三个趋势,第一,行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第二,总量控制设定越来越严;第三,配额拍卖比例越来越高。中国作为碳排放的大国,可能需要考虑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梅德文表示,中国的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开始启动,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0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总的来说,中国碳市场两个履约期完美收官,整体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活跃程度不断完善,价格机制初步彰显,作为发展中国家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充分肯定。接下来,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持续优化碳市场配额分配机制和方法,持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不断丰富交易主体、品种和方式,推进中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充分发挥碳市场推动低成本减排功能,将逐步发展成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三、碳市场动态
12月23日-12月2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890,820吨,总成交额565,830,361.79元,最高价98.60元/吨,最低价97.01 元/吨,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3,469,531吨,成交额330,462,804.30 元 。
12月30日-1月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735,182吨,成交额71,639,921.28元,最高价98.05元/吨,最低价96.76元/吨,本周无大宗协议交易。